全世界規模最大,共計約9.7億人參與的2024年印度國會(下議院)大選,於4月19日展開共計七個階段的投票,並於6月4日完成計票。本校國家發展研究所Democracy and Democratisation in East and South Asia課程特別與臺灣印度研究協會、國際事務學院印度研究中心共同舉辦講座,邀請外交部臺灣學人獎助,刻正於本校進行研究訪問的印度Chatakya大學國際關係助理教授Charu R. Dubey與印度智庫National Maritime Foundation資深研究員、前海軍上校Kamlesh K. Agnihotri,就印度大選結果進行分析。講座由授課老師魏玫娟主持,除了本校師生之外也吸引多位由社科院、國務院接待的臺灣學人訪問學者參加。
Dubey 先說明印度此次大選的結果,指出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雖然勝選,印度總理莫迪也獲連任展開其第三個任期,但該黨所獲席次為240席,比前次(2019)大選所獲得的303席少63席,更遠少於莫迪於選前宣稱將可贏得的370席,且為2014執政以來首次未能單獨過半。Dubey說,印度人民黨此次主要是倚賴其與盟友組成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Democratic Alliance)」共獲過半數的293席始維持其執政權力。
關於印度人民黨所獲票數跟席次皆少於前次的主要原因,Dubey認為主要是該黨內部的分裂跟歧見所致,讓印度人民黨在其傳統票倉包括選民人口最多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跟金融中心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斯特拉(Maharashtra)分別掉了29跟24個席次。他說,印度人民黨在這次選舉表現不理想的其他原因包括主要反對黨印度國大黨的復活(revival),帶領反對聯盟「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n National Development Inclusive Alliance, I. N. D. I. A.)」獲得超過預期的234席,其中99席由國大黨贏得,也讓該黨在過去10年來正式成為具實質挑戰力量的印度下議院反對黨。
選前,莫迪為鞏固傳統支持者印度教徒跟印度教民族主義的票,特地至阿約提亞的羅摩神廟主持開光儀式,而為了拓展印度人民黨的票源,他頻繁至非該黨票倉的南部地區進行活動。Dubey說,就選舉結果來看,莫迪所進行的前述這些競選活動都沒有發揮積極的催票作用,且區域性政黨發揮關鍵作用。至於從民主政治的角度來看,此次選舉結果對印度民主的意涵為何?Dubey說,選舉結果傳送兩個訊息:給西方已開發民主國家的訊息是印度的民主仍存活且具活力(democracy is alive and kicking);給全球南方發展中國家的訊息是民主是可行的(democracy works)。
Agnihotri對印度大選結果的分析,主要是從內政跟外交兩個面向進行說明。他認為莫迪前兩個任期內進行的各項政策跟建設將持續,包括財政改革、經濟優先、基礎建設、頒佈《統一民法典》、採取國內安全措施等。
至於外交政策,Agnihotri認為莫迪政府將會更致力於與其周邊國家建立更緊密關係,且擴大其「東望(Look East)」跟「東行(Act East)」政策,但對於跨國恐怖主義活動採取更強硬的立場。關於印度的中國政策是否可能有所改變,他表示,除非中印邊界情勢恢復到2020嚴重軍事衝突發生之前的情況,否則不會有改善的可能性。他也指出,在競爭對立的世界強權之間,印度將持續在美國跟俄國之間維持細緻的平衡關係。
在結束其分析之前,Agnihotri特別就印度在印太地區扮演的角色,以及臺灣跟印度關係未來可能的發展提出看法。他說,印度將持續倡議「該(印度洋)地區所有人的安全與增長(Security and Growth for All in the Region, SAGAR)」,也將持續在印太安全事務上扮演積極的角色。至於臺灣跟印度之間的關係以及印度對兩岸關系的立場,他表示臺印之間在科技、經貿、文化上可望有更進一步的交流,但政治關係的突破不太可能,且印度支持為持兩岸現狀。
問答時間,出席師生就印度人民黨表現不如預期以及選舉結果對印度宗教族群政治的意涵進一步提問。Dubey跟Agnihotri都認為,儘管印度人民黨掉了63席,但是其得票率36.56%僅比前次選舉減少0.8%,因此這次的選舉結果並沒有傳送「反現任(anti-incumbency)」的訊號,儘管青年失業、貧富差距等對印度人民黨的表現不如預期應該有所影響。至於選舉結果對宗教族群政治的意涵,例如頗受爭議的公民身分法修正案(Civil Act Amendment),Dubey跟Agnihotri都強調,該修正案並沒有剝奪任何一位印度公民現有的權利,而是決定將給予哪些現居住在印度的移民印度公民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