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活動與演講

首頁 / 系所公告 / 活動與演講
::: :::
日期:2020-12-14

【國家發展研究所訊】
社會科學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日前舉辦社會發展實務講座,邀請臺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同時也是著名社會運動者、農民搖滾音樂人鍾永豐,從《野蓮出庄》專輯談食物田野的幾個面向。社科院院長江明修特別撥冗,於演講開始前與鍾永豐茶敘,深談客家文化、認同與發展。

鍾永豐於1994年自臺北返鄉籌組「美濃愛鄉協進會」,與客家歌手林生祥共組「交工樂團」(現更名為「生祥樂隊」),透過創作與歌聲,進行「美濃反水庫運動」。 演講一開始,鍾永豐先分享他長期以來以家鄉美濃及鄰近地區為核心關懷的創作意識起源與創作脈絡,從早期的《菊花夜行軍》、《我庄》與《圍庄》,再到今年的《野蓮出庄》。他說,前三張專輯敘述的是以美濃為例的農村小鎮掙扎轉型的過程,帶有對全球化發展對農村、在地發展所帶來的衝擊的濃厚批判。

鍾永豐說,1960、70年代,是美濃菸草經濟最蓬勃的時候,他老家的耕地若全力種植菸草,整年收入可達臺幣六十幾萬。他說,在當時候人均年收入只有五位數的那個年代,菸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也將美濃推入臺灣社會整體的現代化行列。鍾永豐說,投身「反水庫運動」,是對臺灣工業化、都市化過程中,大高雄地區重化工業所需大量水資源對農村環境產生的可能影響的批判。但是,2001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美濃菸業因為受進口菸草的衝擊而快速沒落,農人被迫開始為時十餘年的農業轉型。他說,這是創作《我庄》與《圍庄》的主要意識起源。

《野蓮出庄》是鍾永豐書寫鄉土的另一種方式,以食物田野為方法跟基礎,揉雜對美濃客家食物與野蓮種植作為美濃主力農業生產的描述。他說,長期在北部工作,返鄉時總會到小鎮上的麵店用餐,發現美濃粄條事實上發揮著接引在外美濃客家人心靈的作用,就如同「離鄉一碗,歸鄉一碗,心安!」這句話所表達的,也因此創作了〈面帕粄〉這首歌。

鍾永豐也特別說明客家食物中的「性別」面向。他說,第一次吃到「水蓮炒破布子」,才知原本並不被視為美味可食之物的水蓮跟破布子(客語稱「對面烏」),竟帶著苦的美味,也引發他以母親獨自採收、製作對面烏的印象,創作〈對面烏〉。〈冇筒梗〉(或稱「斛菜」)跟〈竽仔粄〉,更是描寫美濃在「兩稻一菸」農忙時期,同時肩負家庭經濟勞動與家務工作的客家女性,只能趁著農忙片刻摘採田邊的野菜,趕回家煮飯的辛苦。鍾永豐回憶說,斛菜其實很粗,並不好吃,但拌炒黃豆醬最後成了客家家庭餐桌上的美味。至於〈竽仔粄〉,是七月半客家庄的季節限定美食,母親在廚房備料、蒸煮芋頭粄,為的是撫慰外出子女的心靈。

鍾永豐說,因為社區營造的關係,到阿里山拜訪鄒族,村長招待他本以為是客家食物的「樹豆湯」,因而破解了他原本所持的「食物地域觀」。他說,也因為幾位原住民採集文化的研究者解開他原本的「野菜邊界」觀點,讓他的食物田野工作更為深入。鍾永豐說,「食物邊界」的解構,或稱「食物的移動」,是對食物民族主義的一種批判。

演講最後鍾永豐談美濃現在除了白玉蘿蔔之外的另一項主力產業──水蓮。他說,美濃愛鄉協進會的朋友關注「後菸草時代」的美濃,當地農民尋找另類經濟作物,發展出「野蓮產業」。他說,野蓮是在地性最強的食物,野蓮產業的在地意義除了客家/美濃的身分文化認同之外,也在它代表著全球化給農村帶來的困境與機會,也是《野蓮出庄》的意涵。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GIDS臉書 行事曆 網站導覽 English